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5篇
  免费   872篇
  国内免费   688篇
电工技术   664篇
综合类   585篇
化学工业   2045篇
金属工艺   2198篇
机械仪表   265篇
建筑科学   156篇
矿业工程   162篇
能源动力   220篇
轻工业   265篇
水利工程   23篇
石油天然气   166篇
武器工业   29篇
无线电   60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89篇
冶金工业   320篇
原子能技术   61篇
自动化技术   14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15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377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查找冷却器列管泄漏原因,对设备本体进行解体检查,全面分析了列管泄漏原因,采用新方法 FAT树分析,采取解决途径与预防措施,确保设备稳定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在青岛市小麦岛试验站开展实海浸泡试验,探究聚氨酯涂层在实际服役过程中的失效行为。 方法 选用TS55?80聚氨酯涂层/Q235碳钢体系为试验样品,开展实海浸泡试验。从聚氨酯涂层的表面形貌、失光率、色差、涂层附着力、化学结构及涂层热稳定性等角度对聚氨酯涂层的失效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在实海浸泡条件下,聚氨酯涂层表面会出现明显的鼓泡和裂纹等缺陷,在浸泡6个月后的涂层表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腐蚀产物。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涂层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涂层的热稳定性显著降低。在浸泡12个月后,聚氨酯涂层的失光率为69.9%,属于严重失光;涂层的色差达到3.20,属于轻微变色,涂层的附着力降至0.82 MPa,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大幅下降;聚氨酯涂层的阻抗值降至2.81×103 Ω.cm2,说明涂层的防护性能基本丧失。结论 在实海浸泡条件下,聚氨酯涂层中颜料颗粒的脱落会造成涂层表面孔隙数量的增加,这会加速海水中水和氧气等腐蚀性介质的渗透过程,使得涂层/金属界面处的电化学反应快速进行,导致涂层的防护性能快速下降。此外,聚氨酯链中氨基甲酸酯键的水解是造成聚氨酯涂层发生降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玄武岩纤维/树脂基体界面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界面结构的调控提升复合涂层的综合性能。方法 采用酸刻蚀、活化和化学接枝等改性方法处理短切玄武岩纤维,制备短切玄武岩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硬度测试、摩擦磨损测试、热重分析、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短切玄武岩纤维不同表面改性方法(酸刻蚀、酸刻蚀+化学接枝、活化处理、活化+化学接枝)和添加量对涂层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及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 4种表面改性方法均对短切玄武岩纤维的表面活性有提升效果,改善了短切玄武岩纤维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其中,活化+化学接枝协同改性的效果最为显著,经过该方法改性后,复合涂层的硬度、耐磨性、耐热性显著提高。与环氧涂层相比,复合涂层的摩擦因数降低了0.113,硬度提高了32.59%,相同温度(320℃)下的重量损失降低了5%。同时,复合涂层的耐蚀性也显著增强,浸泡133 d后的涂层阻抗值仍保持1×108?·cm2以上。结论 表面改性使短切玄武岩纤维与环氧树脂之间相容性增强,进而形成了强有力的相互作用与结合,使得环氧涂层的硬度、耐磨性能、耐热性能和腐蚀...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进一步提高Mg-Gd-Y-Zr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采用超高频微弧氧化技术在含有Al2O3纳米颗粒的溶液中制备了微弧氧化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微弧氧化涂层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成分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 频率由0.5 kHz提升至20 kHz后,涂层表面放电孔洞面积由0.07~24.4 μm2降低至0.08~6.3 μm2,涂层的孔隙率由6.47%减小至3.35%。Al2O3纳米颗粒的添加使超高频涂层表面形成大量自封闭孔洞结构,进而进一步降低了涂层表面的孔径面积(0.1~ 4.63 μm2)和孔隙率(0.97%)。极化试验表明,提高频率至20 kHz,涂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由4.7×10‒6 A/cm2降低至4.7×10‒7 A/cm2 ,添加 Al2O3纳米颗粒,涂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进一步降低至1.7×10‒7 A/cm2,表明其耐蚀性能显著提高。阻抗谱显示,20 kHz-Al涂层具有最大的阻抗,说明该工艺可有效提高微弧氧化涂层的耐蚀性能。 结论 超高频可有效降低放电孔洞尺寸,提高微弧氧化涂层的致密性,改善涂层的耐腐蚀性能。超高频与Al2O3纳米粒子的协同作用使涂层表面形成自封闭孔洞结构,进一步提高微弧氧化涂层的致密性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5.
为了提高钛合金表面的疏水性能,采用润湿理论模型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接触角与掩膜电解加工工艺参数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揭示微坑阵列掩膜电解加工对表面疏水性能的作用。建立接触角与微坑阵列几何尺寸间的表面疏水理论模型,对掩膜电解加工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理论模型与仿真结果相结合,获得了接触角与掩膜电解加工工艺参数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此外,以表面接触角为因变量,以电解质质量分数、掩膜尺寸和电解电压为自变量,进行正交试验仿真和计算,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与仿真计算相比,试验测量得到的微坑阵列直径、间距、深度、表面接触角误差分别为2.49%、6.87%、7.40%、6.01%,从而表明该方法在未经低表面能材料修饰的情况下,成功制备接触角约为141°的微坑阵列疏水表面。  相似文献   
86.
在2 mol/L NaCl酸性溶液中,研究少量Sc对铸态Al-3Cu-1Li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通过XRD对铸态Al-3Cu-1Li-xSc(质量分数)合金进行相分析,用FE-SEM/EDS和TEM观察了Al-3Cu-1Li合金和Al-3Cu-1Li-0.5Sc合金的显微组织;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电化学噪声(EN)和浸泡法对合金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探讨腐蚀机制。结果表明:含Sc的Al-3Cu-1Li合金晶内富Cu球形相减少,晶界析出W相。随Sc含量的增加,合金腐蚀反应的活化能降低,阴极析氢速率增加,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加,合金的耐蚀性降低。添加Sc后,合金在空气中形成的表面膜保护作用减弱至消失,使含Sc合金的阻抗谱低频感抗弧逐渐消失。在EN测量期间,不含Sc和含0.1%Sc的合金表面处于“膜破裂-再钝化”状态;含0.3%Sc和0.5%Sc的合金发生严重的局部腐蚀(晶间腐蚀),且与W相有关。  相似文献   
87.
采用浸泡实验、电化学实验、腐蚀形貌观察以及扫描开尔文探针测试等实验方法对挤压态和退火态二元Mg-xLi(x=1,3,5,质量分数,%)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挤压态Mg-Li合金经350 ℃/4 h退火处理后,可在基体中形成退火孪晶。在 0.1 mol/L NaCl溶液中,退火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明显劣于挤压态合金。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三维形貌分析,发现挤压态合金在腐蚀初期具有丝状腐蚀特征,并且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形成了腐蚀坑;退火态合金表面发生快速腐蚀损伤,同时形成较大且深的腐蚀坑形貌。另外,退火态Mg-3Li合金的腐蚀等势线分布表明该合金退火孪晶区域优先发生了腐蚀溶解现象。因此,退火孪晶与母体晶粒之间可形成微电偶腐蚀效应,且退火孪晶区域充当阳极,母体晶粒作为阴极,从而降低了退火态Mg-Li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8.
通过电导率测量、pH测量、同步热分析(STA)、Tafel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温度下过期药呋塞米在1 mol/L的醋酸溶液中对冷轧钢缓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过期药呋塞米在1 mol/L的醋酸溶液中对冷轧钢有较好的缓蚀效果,且缓蚀率随着缓蚀剂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该缓蚀剂在醋酸中对钢是一种抑制阴极和阳极的混合型缓蚀剂。缓蚀剂在冷轧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吸附是自发、物理吸附过程。同步热分析还说明了该缓蚀剂易稳定吸附在冷轧钢表面。  相似文献   
89.
以硅钨酸和2,3-吡啶二羧酸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Nd2(C7H4NO4)2(SiW12O40)·18H2O,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在261nm处具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在361nm处进行荧光激发,分别在431nm和480nm处得到两个强度不同的荧光发射峰;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0.3~0.3V的电势范围具有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90.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that have investigated directly the effect of an oxide film on tin whisker growth, since the ‘cracked oxide theory’ was proposed by Tu in 1994. The current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both a molybdate conversion coating and a tungstate conversion coating on tin whisker growth from Sn–Cu electrodeposits on Cu, and compared it with that from an electrochemically formed oxide produced from a potassium bicarbonate-potassium carbonate electrolyt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th immersion time and applied potential on the thicknes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oxide film. The XPS studies show that the oxide film formed using either of the conversion coating baths is significantly thicker than that produced from the potassium bicarbonate-potassium carbonate bath. Initi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both the tungstate-based conversion coatings and the molybdate-based conversion coatings significantly reduce whisker growth by over 80% for all conversion coating systems compared with a native air-formed oxide and provide improved mitigation compared with the electrochemically formed oxides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